100%

  ●春明退朝錄卷下

  春明退朝錄下

  京城士人,舊通用青絹涼繖。大中祥符五年九月,惟許親王用之,餘並禁止。六年六月,始許中書、樞密院依舊用繖出入。

  丁晉公天禧中鎮金陵,臨秦淮建亭,名曰「賞心」,中設屏及唐人所畫袁安臥雪圖,時稱名筆,後人以蘆鴈圖易之。嘉祐初,王侍郎君玉守金陵,建白鷺亭於其西,皆棟宇軒敞,盡覽江山之勝。

  唐成都府有散花樓,河中有薰風樓、綠莎廳,揚州有賞心亭,鄭州有夕陽樓,潤州有千巖樓。今皆易其名,或不復見。

  祕府書畫,予盡得觀之。二王真蹟內三兩卷,有陶穀尚書跋尾者,尤奇。其畫梁令瓚二十八宿真形圖,李思訓著色山水,韓滉水牛,東丹王千角鹿,其江南徐熙、唐希雅、蜀黃筌父子畫筆甚多。

  王祁公家有晉諸賢墨蹟,唐相王廣津所寶有永存珍祕圖刻,閻立本畫老子西昇經,唐人畫鎖諫圖。王冀公家褚遂良書唐太宗帝京篇、太宗見祿東贊步輦圖。錢文僖家書畫最多,有大令黃庭經、李邕雜蹟。錢宣靖家王維草堂圖。周安惠家獻之洛神賦。蘇侍郎家魏鄭公諫太宗圖。楚樞密有江都王馬。王尚書仲儀有回文織錦圖 。【 以上皆錄見者。】

  楊州后土廟有瓊花一株,或云自唐所植,即李衞公所謂玉蘂花也。舊不可移徙,今京師亦有之。

  近人有收漢祖過沛圖者,畫蹟頗佳,而有僧為觀者所指,翌日,並加僧以幅巾。

  今閣老王勝之轉運兩浙,於民家得唐沈既濟所撰劉展亂紀一卷。時唐書已成,所載展事殊略。按展上元元年為宋州刺史,與御史中丞李銑皆副淮西節度使王仲昇。銑貪暴無法,而展性剛鯁不折。王仲昇奏銑狀而誅之,次謀及展。然展居睢陽,有兵權,難亟圖。乃與監軍使邢延恩矯詔以展為都統江南、淮南節度防禦使,代李峘,欲其赴鎮於塗中執之也。展頗以為疑,遣使請符節於峘,既得之,悉舉睢陽兵七千人赴廣陵。延恩始約李峘與淮南東道節度使鄧景山圖展。及事露,傳檄州郡,言展反狀,發兵拒之。展亦露布言李峘反,而南北警急,文檄交馳於道。景山渡淮,陳於徐城洪,為展所敗,又破李峘於下蜀。二年,命田神功舉平盧軍東下。展迎擊,為神功再破之,遂棄廣陵而奔江南,以舟師自金山引鬬。神功有五船,而展殺其二船,後為賈隱林射展中目,因而斬之,傳首京師,收器械三十餘萬。展既平,租庸使元載以吴、越雖兵荒後,民產猶給,乃辟召豪吏分宰列邑以重斂之,其州縣賦調,積有逋違,乃稽諸版籍,通校大數八年之賦,舉空名以斂之。其科率之例,不約戶品之上下,但家有粟帛者,則以人徒圍襲,如擒捕寇盜,然後簿錄其產而中分之,甚者十八九,時人謂之「白箸」,言其厚斂無名,其所箸者,皆公然明白,無所嫌避。一云世人謂酒酣為「白箸」,既為刻薄之後,人不堪其困弊,則必顛沛酩酊,如飲者之箸也。 【 劉晏傳中亦有白箸, 【 亦有白箸與此差異 「亦有白箸」原舛在「與此」下,據學津討原和學海類編本改。】 與此差異。】 渤海高雲有白箸歌曰:「上元官吏務剝削,江淮之人多白箸。」其所紀用兵次第甚詳,此概舉之云。

  賈直孺在翰林,建言:皇子不當為檢校師、傅。乃詔止除檢校太尉。

  九宮貴神,始,天寶初,術士蘇嘉慶上言,請置壇,明皇親祠。及王璵為相,又勸肅宗親祠。大和中,監察御史舒元輿論列,遂降為中祀。會昌中,李德裕為相,復為大祀。宣宗時,又降為中祀。乾符中,宰相崔彥昭因歲旱禱雨獲應,又升為大祀。

  宗袞言:世傳魏鍾繇表云「癘憤怒之衆」。癘非可通勉勵之意,恐古人借使,又疑其誤。

  宰相三入者,趙中令太祖朝初相,太宗朝兩入;呂文穆太宗朝再相,真宗朝一入;呂許公、張鄧公仁宗朝皆三入。

  學士三入,李文正、劉中山子儀 【 中山三入,玉堂集云:三入翰林皆待詔,楊昭度宣召入院,其舉自代,皆宣獻公。】 宋景文、范景仁四入,李邯鄲五入,而一不拜。

  建隆三年十二月,班簿二百二十四員:文班一百五十四人, 【 文班一百五十四人 按此處所載,與下文南班、兩省、學士、留司人數相加多四人;與武班人數相加,則和上文班簿總人數亦多四人,疑「四」字是衍文。】 內南班一百一十人,兩省二十七人,學士三人,留司十人;武班七十四人,內留司一十一人。

  梁開平二年南郊,執儀仗兵士二千九百七十人。建隆四年郊,兵部執儀仗兵士一萬三千六十人, 【 兵部執儀仗兵士一萬三千六十人 皇朝類苑卷二八南郊執仗兵士條作「一萬三千六百人」。】 太常寺鼓吹等二千六百四人、太僕寺推駕兵士六百八十二人、六軍執擎人員兵士五百五十二人、左右金吾街仗各一百五十二人、 【 左右金吾街仗各一百五十二人 皇朝類苑卷二八南郊執仗兵士條作「一百二十五人」。】 左金吾仗三百五十八人、右金吾仗三百五十九人、殿中省押番人員并執擎兵士共五百三十一人、司天臺一百六十二人、八司都四千三百七十三人、合兵部二萬七千四百三十三人。

  予家有范魯公雜錄,記世宗親征忠正,駐蹕城下,嘗中夜有白虹自淝水起,亘數丈,下貫城中,數刻方沒,自是吴人閉壁踰年,殍殕者甚衆。及劉仁贍以城歸,遷州於下蔡,其城遂蕪廢。又曰,江南李璟發兵攻建州王延政,有白虹貫城,未幾城陷,舍宇焚爇殆盡。

  又曰:近朝皇太后、皇后皆有印篆,文曰:「皇太后之印」、「皇后之印」。故事,二宮立,各有宮名,長秋、長樂、長信之類是也,宜以宮名為文。至尊之位,亦不合言印,當云「某宮之寶」。

  又曰:近世諸王公主制中,稱皇子、皇弟、皇女,疑「皇」字相承為例,止合云第幾子、第幾弟、第幾女云。

  又曰:江南有國時,田每十畝,蠲一畝半,以充瘠薄。

  又曰:罸俸例,一品八貫,二品六貫,三品五貫,四品三貫五百,五品三貫,六品二貫,七品一貫七百五十,八品一貫三百,九品一貫五十。

  又曰:上古以來,逐朝曆名:黃帝起元用辛■〈夕卩〉曆,顓帝用乙卯曆,虞用戊午曆,夏用丙寅曆,成湯用甲寅曆,周用丁巳曆,魯用庚子曆,秦用乙卯曆,漢用太初曆、四分曆、三統曆,魏用黃初曆、景初曆,晉用元 【 正字犯聖祖名。】 始曆、合元曆、 【 合元曆 「曆」字原脫,據皇朝類苑卷三三引春明退朝錄補。】 萬分曆,宋用大明曆、元嘉曆,齊用天保曆、同章曆、正象曆,後魏用興和曆、正元曆、正象曆,梁用大同曆、乾象曆、永昌曆,後周用天和曆、丙寅曆、明元 【 正字犯聖祖名。】 曆,隋用甲子曆、開皇曆、皇極曆、大業曆,唐用戊寅曆、麟德曆、神龍曆、大衍曆、元和觀象曆、長慶宣明曆、寶應曆、正元曆、景福崇元 【 正字犯聖祖名。】 曆,晉天福用調元曆,周顯德用欽天曆云。本朝太祖用應天曆,太宗用乾元曆,真宗用宜天曆,仁宗用崇天曆,英宗用明天曆,已而復用崇天曆。

  忠懿錢尚父,自國初至歸朝,其貢奉之物,著錄行於時,今大宴所施塗金銀花鳳狻猊、壓舞茵蠻人及銀裝龍鳳鼓,皆其所進也。凡獻銀、絹、綾、錦、乳香、金器、玳瑁、寶器、通天帶之外,其銀香、龍香、象、獅子、鶴、鹿、孔雀,每隻皆千餘兩,又有香囊、酒甕諸什器,莫能悉數。祥符、天聖經火,多爇去,今太常有銀飾鼓十枚尚存。

  外臣除節度使,景德前,止舍人院作制,楊文公外制集議:潘羅支、厮鐸督朔方軍節度,數制是也。其後遂學士院降麻,如大禮加恩,在將相後數日方下,然不鎖院,不宣麻。近年遂同將相例,鎖院告廷矣。

  交州進奉使,舊多遣兵馬使,或攝管內刺史,或靜海節度賓幕之職。及其歸,多加檢校官,或就遷其職,如行軍司馬、副使之類。近皆自稱王官,又亦以王官命之。

  尚書省舊制,尚書侍郎郎官,不得著靸鞵過都堂門。唐兵部、吏部侍郎郎官選限內不朝。今審官東西院、三班院皆預內朝,而流內銓止趨五日起居,疑循舊制也。

  丁晉公、馮魏公位三公、侍中,而未嘗冠貂蟬。杜祁公相甫百日,當慶曆四年郊祠,貂冠公袞,又升輅奉冊,改謚諸后。

  杜祁公罷相知兖州,寓北郊佛寺,以待兖州接人,踰再浹日。會宗袞自汶陽召還,過其寺,造謁,而杜公曰:「處此幾與在中書日同矣,旦莫北去,欲識壁云郭汾陽曾留此。」蓋自戲其居位不久也。

  杜祁公休退,居南都,客至無不見,止服衫帽,嘗曰:「七十致政,可用高士服乎?」

  唐宰相奉朝請,即退延英,止論政事大體,其進擬差除,但入熟狀畫可。今所存有開元宰相奏請狀二卷,鄭畋鳳池稿草內載兩為相奏擬狀數卷,祕府有擬狀注制十卷,多用四六,紀其人履歷、性行、論請,皆宰相自草,五代亦然。寇萊公謂楊文公曰:「予不能為唐時宰相。」蓋孏於命詞也。今中書日進呈差除,退即批聖旨,而同列押字,國初范魯公始為之。

  李西樞憲成為知制誥,尚衣緋,出守荊南,召為學士,閤門舉例賜金帶,而不可加於緋衣,乃并賜三品服。太宗命製毬路笏帶賜輔臣,後雖罷免亦服焉。趙文定罷參知政事,頃之,除景靈宮副使,賜以御仙帶。自後罷宰相仍服笏帶,罷參樞皆止服御仙帶。

  江南有清輝殿學士,張公洎為之。蜀有麗文殿學士,韓昭為之。今契丹有乾文閣待制。

  皇后有謚,起於東漢,自是至于隋皆單謚,光烈陰皇后、明德馬皇后、和熹鄧皇后、文獻獨孤皇后是也。史家取帝謚冠其上以別之,如云光之烈皇后陰氏, 【 光之烈皇后陰氏 「之」字原脫,據學津討原本和下文「明之德皇后馬氏」例補。】 明之德皇后馬氏也,非謂欲連帝謚而名之也。然則質家尚單,文家尚複。後世或用複謚,如唐正 【 正字犯仁宗嫌名。】 觀中,長孫皇后謚文德,後太宗謚文皇帝,文德自是複謚。其議自用二名,偶同太宗之謚爾。中宗謚孝和,趙氏謚和思,言取帝謚配之。其後昭成、肅明、元獻、章欽、 【 正字犯翼祖廟諱。】 叡真、昭德、莊憲諸后,皆不連帝謚。國初,追尊四廟三祖之后,冠以帝謚。及杜太后崩,始謚明憲,未幾,欲同三祖之后,遂改昭憲。及太祖諸后,自連「孝」字,太宗后連「德」字,真宗后連「莊」字,皆用複謚,非連帝謚為義。慶曆中,乃言「孝」字連太祖謚,「德」字連太宗謚,遂改為「章」,以連真宗謚。且祖宗謚號皆十餘字,豈止配一字為義?又太祖功烈,豈專以「孝」稱?太宗后連「德」字,乃在下,文與祖宗后謚文不對,可如東漢諸后單舉之乎。皇祐中,予為禮官,龍圖閣直學士趙周翰奏議甚詳,下禮院,時新以「章」易「莊」,朝廷以宗廟事重,不欲數更張,遂寢其所奏。

  祖宗朝,使相、節度使未嘗有領京師官局者,其奉朝請,必改他官,多為東宮三少、上將軍、統軍。趙中令以使相自河陽還,除太子少保。至明道中,錢相始為景靈宮使。治平中,武康節度李公端愿始為醴泉觀使。

  至和中,仁宗疾平,以太宗至道年升遐,深惡其年號,趣詔中書改之。是歲以郊,為恭謝天地,改元曰嘉祐。

  宋景文言:大、小孤山以孤獨為字,有廟江壖,乃為婦人狀。龍圖閣直學士陳公簡夫留詩曰:「山稱孤獨字,廟塐女郎形。過客雖知誤,行人但乞靈。」時稱佳句。

  太祖時,大卿監卒,皆輟朝一日。景德以前,文武官贈三品,皆不得謚,曾任三品官乃得謚。真宗大中祥符中,命陳文僖公彭年重定,以正三品尚書、節度使卒,始輟朝;贈尚書、節度使,許定謚。自後遵用其制,而日曆、實錄、國史皆遺其事。

  尚父錢忠懿王,自太祖開基,貢獻不絕。帝以其恭順,待之甚厚。及討江南,命為昇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,屢獻戎捷。及拔常州,拜守太師,依前尚書令兼中書令、吴越國王。又親赴行營,帝益嘉之,詔令歸國。江南平,亟請入覲,許之。既至,會太祖幸洛陽郊禋,西駕有日矣,詔趣其還。忠懿臨別,面叙感戀,願子孫世世奉藩。太祖謂曰:「盡吾一生,盡汝一生,令汝享有二浙也。」忠懿以帝賜重約,既得歸,喜甚,以為永保其國矣。 【 永保其國 「永」原作「大」,學海類編本及職官分記卷三九引春明退朝錄皆作「永保其國」,據改。】 是歲永昌鼎成,後二年來朝,遂舉版籍納王府焉。

  唐王及善曰:「中書令可一日不見天子乎?」太祖開寶元年,以中外無事,始詔旬假日不坐。然其日輔臣猶對于後殿,問聖體而退。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旬假,是日太宗猶對輔臣,至夕帝崩。李南陽永熙挽詞曰:「朝馮玉几言猶在,夜啟金縢事已非。」時稱佳作。至真宗時,旬假輔臣始不入。寶元中,西事方興,假日視事。慶曆初,乃如舊。

  唐白文公自勒文集,成五十卷,後集二十卷,皆寫本,寄藏廬山東林寺,又藏龍門香山寺。高駢鎮淮南,寄語江西廉使,取東林集而有之。香山集經亂亦不復存。其後履道宅為普明僧院。後唐明宗子秦王從榮,又寫本寘院之經藏,今本是也。後人亦補東林所藏,皆篇目次第非真,與今吴、蜀摹版無異。

  夏鄭公為宣徽使、忠武軍節度使,自河中府徙判蔡州,道經許昌,時李邯鄲為守,乃徙居他所,空使宅以待之。夏公以為知體。

  凡公家文書之槁,中書謂之「草」,樞密院謂之「底」,三司謂之「檢」。今祕府有梁朝宣底三卷,即正 【 正字犯仁宗嫌名。】 明中崇政院書也。檢,即州縣通稱焉。

  祖宗時,宰相罷免,唯趙令得使相,餘多本官歸班,參、樞亦然。天禧中,張文節始以侍讀學士知南京,天聖中,王文康以資政殿學士知陝州,自慶曆後,解罷率皆得職焉。

  祖宗時,唯樞密直學士帶出外任,李尚書維罷翰林為集賢院學士、知許州,劉中山子儀自翰林為臺丞,李憲成以翰林權使三司,皆蘄出,並以樞密直學士,劉知潁州、李知洪州。蔡文忠以翰林兼侍讀兩學士,改龍圖閣學士,知密州。自翰林改龍圖而出藩,繇文忠始也。近歲,率帶侍讀及端明學士,邢公昺以侍讀學士知曹州,孫宣公亦以侍講知兖州,二公皆久奉勸講,遂優以其職補外。自張文節以舊輔臣帶侍讀出守,至寶元中,梅公詢始以侍讀學士知許州,侍讀帶外任自梅公始也。其後翰林出者,率皆換此職。 【 率皆換此職 「此」原作「其」,學津討原、歷代小史、學海類編本均作「率皆換此職」,據改。】

  晁文元公,天禧中,自翰林承旨換集賢院學士、判西京留臺。吴正肅公,皇祐中,以資政殿學士;李少師公明,嘉祐中,以龍圖閣直學士,並換集賢,判西臺。近歲皆以禁職分臺。

  太宗命創方團毬路帶,亦名笏頭帶,以賜二府文臣。明道初,張徐公為樞密使兼侍中,獨得賜之。皇祐初,李侍中用和以叔舅蘄賜,時王侍中貽永為樞密使,遂并賜之。其後曹侍中亦以叔舅而賜焉。

  文穆王冀公,天聖初,再為相,既拜命謝恩,即請詣景靈宮奉真殿朝謝真宗皇帝。冀公仍以五百千建道場,託先公為齋文,其略曰:「奉諱之初,謝病於外,臨西宮而莫及,企南狩以方遙。」失其本,餘不盡記。自後二府初拜恩入謝,即詣景靈宮,蓋踵冀公故事也。

  凡拜職入謝,多有對賜,拜官加勳封謝恩,雖二府亦無有。景德初,王冀公以參知政事判大名府召還,加邑封。時契丹方講好,真宗欲重其事,冀公入謝,特命以衣帶鞍馬賜之。自後二府轉官、加階勳、封邑入謝,並有對賜。

  慶曆四年,賈魏公建議修唐書。始令在館學士人供唐書外故事二件。積累既多,乃請曾魯公掌侍郎,唐卿分釐,附於本傳。五年夏,命四判館、二修撰刊修。時王文安、宋景文、楊宣懿,今趙少師判館閣,張尚書、余尚書安道為修撰。又命編修官六人,曾魯公、趙龍閣周翰、何密直公南、范侍郎景仁、邵龍閣不疑與予,而魏公為提舉。魏公罷相,陳恭公不肯領,次當宋元憲,而以景文為嫌,乃用丁文簡。丁公薨,劉丞相代之。劉公罷相,王文安代之。王公薨,曾魯公代之,遂成書。初,景文修慶曆編敕,未暇到局,而趙少師請守蘇州,王文安丁母憂,張、楊皆出外,後遂景文獨下筆。久之,歐少師領刊修,遂分作紀、志。魯公始亦以編敕不入局。周翰亦未嘗至,後辭之。公南過開封幕,不疑以目疾辭去,遂命王忠簡景彝補其缺。頃之,呂縉叔入局。劉仲更始修天文、曆志,後充編修官。將卒業,而梅聖俞入局,修方鎮、百官表。嘉祐五年六月,成書。魯公以提舉日淺,自辭賞典,唯賜器幣。歐宋二公、范王與余,皆遷一官。縉叔直祕閣。仲更崇文院檢討,未謝而卒。聖俞先一月餘卒,詔官其一子。初,編修官作志草,而景彝分禮儀與兵志,探討唐事甚詳,而卒不用,後求其本不獲。縉叔欲作釋音補,少遺逸事,亦不能成。

  太尉舊在三師之下,繇唐以來,以上公為重。李光弼自司空為太尉,薨,贈太保。郭子儀自司徒為太尉,薨,贈太師。李德裕自司徒為太尉,皆以超拜。李載義自司徒為太保,王智興自司徒為太傅,二人卒,俱贈太尉。是以上公寵待宗臣,餘雖有功可遷保、傅,而掌武之尊不可得也。五代至國初,節度使皆自檢校太傅遷太尉,太尉遷太師,然無升秩明文。

  北都使宅,舊有過馬廳,按唐韓偓詩云:「外使進鷹初得按,中官過馬不教嘶。」注云:「上每乘馬,必中官馭以進,謂之『過馬』。既乘之,躞蹀嘶鳴也。」蓋唐時方鎮亦傚之,因而名廳事也。

  唐明皇以諸王從學,詔集賢院學士徐堅等, 【 詔集賢院學士徐堅等 「詔」原作「名」,通考卷二二八作「詔堅與韋述等分門撰次」,據改。】 討集故事兼前世文辭,撰初學記。劉中山公子儀愛其書,曰:「非止初學,可為終身記」。

  二府舊以官相壓,李文正自文明殿學士、工部尚書為參知政事,而宋惠安公乃自左諫議大夫、 【 左諫議大夫 「左」原作「在」,宋史卷二六四、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四、學海類編和歷代小史本均作「左諫議大夫」,據改。】 參知政事,遷刑部尚書,居其上。至祥符末,王沂公與張文節公同參知政事,王轉給事中,張轉工部侍郎,而班沂公下,意頗不悅。乃復還貳卿之命,止以舊官優加階、邑。自後第以先後入為次序。

  太宗詔諸儒編故事一千卷,曰太平總類。文章一千卷,曰文苑英華。小說五百卷,曰太平廣記。醫方一千卷,曰神醫普救。總類成,帝日覽三卷,一年而讀周,賜名曰太平御覽。又詔翰林承旨蘇公易簡、道士韓德純、僧贊寧集三教聖賢事迹,各五十卷。書成,命贊寧為首坐,其書不傳。真宗詔諸儒編君臣事迹一千卷,曰冊府元龜,不欲以后妃婦人等事厠其間,別纂彤管懿範七十卷。又命陳文僖公裒歷代帝王文章為宸章集,二十五卷。復集婦人文章為十五卷,亦世不傳。

  樞密院問降宣故事,具典故申院。按,今有梁朝宣底二卷,載朱梁正 【 正字犯仁宗嫌名。】 明三年、四年事,每事下有月日,云「臣李振宣」,或除官、差官,或宣事於方鎮等處,其間有云:「宣頭」、「宣命」、「宣旨」者。梁朝以樞密院為崇政院, 【 崇政院 「崇」原作「宗」,通考卷五八、舊五代史卷三、新五代史卷二均作「崇」,學海類編、學津討原、歷代小史本正作「崇」,今據改。】 始置使,以大臣領之,任以政事。正 【 正字犯仁宗嫌名。】 明年是李振為使。當時以宣傳上旨,故名之曰「宣」。而樞密院所出文字之名也,似欲與中書「敕」並行。雖無所明見,疑降宣始自朱梁之時。晉天福五年,改樞密院承旨為承宣,亦似相合。其底,乃底本也。繫日月姓名者,此所以為底。聞今尚仍舊名。 【 熙寧七年六月十三日。】

  或問今之敕起何時。按蔡邕獨斷曰:「天子下書有四,一曰策書,二曰制書,三曰詔書,四曰戒敕。」然自隋、唐以來,除改百官,必有告敕,而從敕字。予家有景龍年敕,其制蓋須由中書門下省。故劉禕之云:「不經鳳閣、鸞臺,何謂之敕。」唐時,政事堂在門下省,而除擬百官,必中書令宣,侍郎奉,舍人行,進入畫敕字,此所以為敕也。然後政事堂出牒布於外,所以云牒奉敕云云也。慶曆中,予與蘇子美同在館,子美嘗攜其遠祖唐時敕數本來觀,與予家者一同。字書不載敕字,而近世所用也。

  皇祐二年,仁宗始祀明堂。范文正公時守杭州,而杜正獻致政居南都,蔣侍郎希魯致政居蘇州,皆年耆體康。范公建言:朝廷闊禮,宜召元老舊德陪位于廷。於是乃詔南都起杜公,西都起任安惠公陪祀,供帳都亭驛以待焉。二公卒不至。加賜衣帶器幣,賜一子出身。自後前兩府致政者,大禮前,率有詔召之,然亦無至者。禮畢,皆賜衣帶器幣焉。

  本朝兩省清望官、尚書省郎官,並出入重戴。祖宗時,兩制亦同之。王黃州罷翰林,滁州謝上表云:臣頭有重戴,身被朝章是也。其後,祥符、天禧間,兩制並徹去之,非故事也。

  祖宗時未有磨勘,每遇郊祀等恩,皆轉官,未滿二載者不轉官,例加五階。王黃州自知制誥,未有勳便加柱國,在滁州為散郎,自承奉郎加朝散大夫階。

  宋偓,後唐明宗之外孫,漢太祖之駙馬,歷累鎮節度、檢校太師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,有女十五人,開寶皇后最居長,韓樞密崇訓、寇萊公、王武恭皆其壻也,多享國封。

  張尚書安道言:嘗收得舊本道家奏章圖,其天門有三人守衞之,皆金甲狀,謂葛將軍掌旌,周將軍掌節。 【 其一忘記。】 嘉祐初,仁宗夢至大野中,如迷錯失道,左右侍衞皆不復見。既而,遙望天際,有旛幢車騎乘雲而至,輟乘以奉帝,帝問:「何人?」答曰:「葛將軍也。」以儀衞護送帝至宮闕,乃寤。後詔令宮觀設像供事之,於道書中求其名位,然不得如圖之詳也。

  至道二年十一月,司天冬官正楊文鎰建言:曆日六十甲子外,更留二十年。太宗以謂「支干相承,雖止於六十,本命之外,却從一歲起首,並不見當生紀年。若存兩周甲子,共成上壽之數,使期頤之人,猶見本年號。」令司天議之。司天請如上旨,印造新曆頒行,可之。

  本朝之制,凡霈宥,大赦、曲赦、德音三種,自分等差。宗袞言:德音非可名制書,乃臣下奉行制書之名。天子自謂「德音」,非也。予按唐常袞集,赦令一門,總謂之「德音」,蓋得之矣。

  太宗淳化五年日曆載:「上謂侍臣曰:『聽斷天下事,直須耐煩,方盡臣下之情。昔莊宗可謂百戰得中原之地,然而守文之道可謂懵然矣。終日沈飲,聽鄭、衞之聲與胡樂合奏,自昏徹旦,謂之■〈目舌〉帳。半酣之後,置畎酒篦,沈醉■〈身矢〉弓,至夜不已。招箭者但以物繫銀器,言其中的。與俳優輩結十弟兄。每略與近臣商議事,必傳語伶人,叙相見遲晚之由。縱兵出獵,涉旬不返,於優倡猱雜之中,復自矜寫春秋,不知當時刑政何如也。』」蘇易簡書於時政曰:「上自潛躍以來,多詳延故老,問以前代興廢之由,銘之於心,以為鑑戒。」上來數事,皆史傳不載,秉筆之臣,得以紀錄焉。

  唐日曆正 【 正字犯仁宗嫌名。】 觀十年十月,詔始用黃麻紙寫詔敕。又曰:上元三年閏三月戊子敕:「制敕施行,既為永式,比用白紙,多有蟲蠹,自今已後,尚書省頒下諸司、及州下縣,宜並用黃紙。」 【 魏志劉放、孫資勸明帝召司馬宣王,帝納其言,即以黃紙令放作詔。】

  ●附錄(一)

  宋諫議敏求墓誌(范鎮)

  宋史卷二九一宋敏求傳

  ○宋諫議敏求墓誌(范鎮)

  元豐二年四月甲辰,龍圖閣直學士、右諫議大夫、史館修撰修國史、宗正寺修玉牒官、判秘閣、權判尚書都省、提舉醴泉觀公事宋公終于位。初,公以疾在告,上御集英殿策進士,顧左右,怪公不在,因遣使撫視之。間日,又遣使挾醫療治之,仍詔其子官於外者歸省。及訃聞,衋然痛傷,贈尚書、禮部侍郎,勅府縣應接其葬事,皆特恩非故常也。於是乎見公之得君之深,而知天子念公之為隆且厚也。

  公諱敏求,字次道。趙州平棘人。世事王氏。曾祖龜符,猶為王氏平棘令,贈太師、中書令。祖臯,太宗、真宗時,尚書度支員外郎、直集賢院,贈太師、中書令、譙國公。父綬,兵部尚書、參知政事,贈太師、中書令、尚書令、燕國公,謚曰「宣獻」。母,常山郡太夫人畢氏。

  天聖二年,以宣獻公蔭為秘書省正字,召試學士院,賜進士及第,歷館閣校勘。坐赴同舍蘇舜欽進奏院會,簽書集慶軍判官,以祖母鄭國太夫人年耆且病,因請解職,留京師就養,許之。踰年,王文安公、宋景文公刊修唐書,以公嘗為續唐錄,習唐故事,奏充編修官,復校勘。以嫡孫丁鄭國憂,仍詔在家修書。後為集賢校理、通判西京留守司、知太平州,五遷太常博士。唐書成,進尚書工部員外郎。未幾,遷刑部。英宗踐祚,進兵部,墮馬傷足,得請亳州,召還,充仁宗實錄院檢討官,足未平,特蠲朝謁。治平元年,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。明年,知制誥、同修撰仁宗實錄、同判太常寺。今上即位,遷兵部。英宗在嬪,有言宗室可嫁娶者,下太常,公以為大行未發引,不可。既踰年,又有言者,公曰:「宗室義服,服變而練,可以嫁娶矣。」議上朝廷,以與前議不同,降刑部,以知制誥知絳州。修河山,稍賦于絳之役民,歲八十萬,公三分之,以一歲均于晉、澤,以紓絳人。是冬召還,復兵部。修實錄成,遷右議大夫。今樞密呂公為御史中丞,以言事罷知{州,公當制,執政改其詞以進,尋乞解職,不報。後數日,以封還詞頭,連怫執政意,遂得解職,以本官奉朝請。明年,加史館修撰、集賢院學士。又明年,使河北祭塞河口,還奏河北旱,蠲其夏租。熙寧七年,為龍圖閣直學士。十年,修仁宗、英宗正史,掌均公、建公府牋記,攝鴻臚,護燕國公主、兗王、衛王葬,未克葬,以疾終于春明坊之第,享年六十一,終之歲七月癸酉,葬于管城縣馬亭鄉東城原之先塋。

  其踐揚若進奏院,登聞鼓院;羣牧判官,開封府推官,三司度支判官,紏察在京刑獄,判祕閣、秘書省、尚書都省、吏部流內銓、禮部、刑部、工部,知通進銀臺司、審官東院,句當三班院,管勾編修院、編集歷代君臣事迹所,宗正寺修玉牒官,太皇、太后寶冊官,開封府發解官,錫慶院試官,南郊禮儀使,永厚陵禮儀使,契丹生辰國信使館伴使,使河北祭塞河口,編修閣門儀制、蕃國朝貢條例,詳定元正朝賀儀注,定奪郊赦命官使臣罪犯,而太常禮院、太常寺、官告院編修、錄用勳臣子孫皆再領焉。

  娶畢氏,丞相文簡公之曾孫、光祿少卿從善之子、常山太夫人從子也,有賢德,封京兆郡君,先公四歲而亡。子男九人,慶曾殿中丞,匪躬著作佐郎,弄孫及其次早亡,尚賢將作監主簿,正功大理評事,表微將作監主簿,揆方、處仁未官。女二人,適贊善大夫王佑、大理寺丞呂希純,皆亡。孫七人,焞將作監主簿,燔、熤、燁、爚、■〈火造〉、煇皆未官。孫女六人,長適太常寺太祝曾說,次白馬縣丞范祖德,餘在室。曾孫女一人。

  公約清惇純而敏於記學,其為文章、訓辭、誥命,皆有程範,朝廷典故,士大夫疑議,必就取正而後決。宋元憲公在河南每咨以故實。歐陽文忠公致手簡通問,則自處淺陋而以鴻博名。公家藏書三萬卷,日集子孫討論繙繹,以為娛樂。平居湛如,與人交,樂易無不可者,至於守職據正,毅然不少回。在掖垣,徐國公主以駙馬都尉王師約兄公約為姪,奏官,公以為亂天倫,遂執正之。太常議祧廟,公請迎遷僖祖,後復詔詳定,公奏前議不可改,遂免詳定。今御史中丞李公,自秀州軍事推官除太子中允、御史裏行,公奏:舊制太常博士、兩任通判須奏舉乃得入臺,去年驟用京官,議者以為非,今又用幕職官,恐官制遂隳。即封還詞頭。有詔轉對。是時郡守、縣令數更易,吏民疲勞。公請慎於進改,而不數變易,所貴上獲考績之實,下有恪位之美,而治道可建也。又河北、陝西、河東舉人,性樸茂而詞藻不工,每詔下,登第者纔數人。公請令轉運使擇有藝或謀略材武為衆所推者,每路薦五七人,時與推恩,所貴人材參用,而士有可進之路。嘉祐中,嘗寬卹民力,州縣公人例多減放,而役事不減,則是去者逸,而是留者重勞矣。公請省事或增其人,使勞逸得均,而民力可寬也。三館、秘閣書,類多訛舛,所藏雖博,而往往無稽考。公請先以前漢藝文志據所有,用校七史例,下諸路購求善本,重復校正,然後自後漢以來至於唐,依逐書志目,以次讎對,取其堪者,餘悉置之,使秘府文集得以完善也。其議貢舉,則曰州郡有學舍而無學官,四方之士輕去鄉里者,以求師也,今請州置學官一人。又三歲一下詔,得士三百人,今請二百人試詩賦、論策,糊名通考之,如舊。其一百人請如赦文,令州郡論薦,轉運使審覈之;太學生則委國子監官。至御試,隨其所學而試之,則文辭、經藝、行實之人,皆無遺也。其後官不數變易,太學建三舍,命舉人以官,置學官,三路取百人,皆公發之也。凡三臨州,率不滿歲召去,去而民思之。喜道人善,薦士累數百,訖不坐累。鄭國太夫人,楊文莊公之女。文莊無嗣,歲時奉祀展墓無闕者,疾亟,猶戒其子立碑。子孫未官者衆多,猶推遺澤奏其從孫,蓋其孝友又如此。

  宣獻公嘗輯唐大詔令,未次甲乙,公釐十三類,緒正之,總百三十二卷。所著書闈前集二卷,後集六卷,西垣制詞四卷,文集若干卷,東京記三卷,河南志二十卷,長安志二十卷,三川官下錄二卷,春明退朝錄二卷,以韻類次宗室名五卷,自唐武、宣、懿、僖、昭、哀以來六朝實錄百四十八卷,輯顏魯公集十五卷,孟東野集十卷,李衛公別集五卷,劉夢得外集十卷,漢、唐人詩刻於石者為寶刻叢章三十卷,又以劉伯莊史記音義、司馬貞索隱、陳伯宣注義分注入太史公正史,及被詔修會要、刪定九域志、百官公卿表,皆未就。其先以小官事亂離間,宋興,天下益平,至公三世,皆以文翰顯於時。宣獻公雅善書,一日對延和,上問遺書,退而奏七軸以獻。公得其法,嘗題濮安懿王、襄國韓夫人、仙遊任夫人神主,至於四方碑誌,多出公手。公以力學被遇,朝廷論譔未嘗不在選中。嗚呼!公之平生可謂無憾矣。初,史記草成,帥其屬奏御,上御袍革革讀之,終篇歛容,諭之曰:「兩朝豐功盛德,賴卿等考而發明之。」公踰年服勤,欲其書之成,此其有所憾乎。予與公遊,知公者也。

  銘曰:維宣獻公,昔天聖中,實為史官,一代宗工。典常物則,備于厥躬,紀錄記述,太平之風。公世其業,遭時又同,仁宗英宗,明昌盛隆。有顯其德,有崇其功。方此發揮,形容昊穹。不幸奄忽,美志弗終。凡士大夫,惜嗟哀恫。上徹九重,隱於帝衷,贈典弗常,非衆所蒙。嗚呼公兮,學富行充,如淵之深,如春之融,金之剛明,玉之玲瓏。云乎不淑,命不究窮,南瞻具茨,西望神嵩。東城之原,從先公宮,松栢被地,鬱鬱葱葱,子孫衆多,福祿來叢。 【 (琬琰集刪存卷二)】

  ○宋史卷二九一宋敏求傳

  敏求字次道,賜進士及第,為館閣校勘。預蘇舜欽進奏院會,出簽書集慶軍判官。王堯臣修唐書,以敏求習唐事,奏為編修官。持祖母喪,詔令居家修書。卒喪,同知太常禮院。

  石中立薨,子繼死,無他子。其孫祖仁疑所服,下禮官議。敏求謂宜為服三年,當解官,斬衰。同僚援據不一,判寺宋祁是其議,遂定為令。加集賢校理。從宋庠辟,通判西京。為羣牧度支判官。墜馬傷足,出知亳州。治平中,召為仁宗實錄檢討官,同修起居注、知制誥、判太常寺。

  英宗在殯,有言宗室服疎者可嫁娶,敏求以為大行未發引,不可。踰年,又有言者。敏求言宗室義服,服降而練,可嫁娶矣。坐前後議異,貶秩知絳州。王珪、范鎮乞留之,使成實錄。神宗曰:「典禮,國之所重,而誤謬如是,安得無責。」然敏求議初不誤,曾公亮惡禮院劉瑾附敏求為說,故因是去之。是歲,即詔還。

  徐國公主以夫兄為姪奏官,敏求疏其亂天倫,執正之。王安石惡呂公著,誣其言韓琦欲因人心,如趙鞅興晉陽之甲,以逐君側之惡,出之穎州。敏求當草制,安石諭旨使明著罪狀,敏求但言敷陳失實。安石怒白於帝,命陳升之改其語,敏求請解職,未聽。

  會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,敏求封還詞頭,遂以本官右諫議大夫奉朝請。策試賢良方正,孔文仲對語切直,擢置優等,安石愈怒,罷文仲。人為敏求懼,帝獨全護之,除史館修撰、集賢院學士。鄧潤甫為帝言:「比羣臣多尚告訐,非國家之美,宜登用敦厚之士,以變薄俗。」乃加敏求龍圖閣直學士,命修兩朝正史,掌均國公牋奏。元豐二年,卒,年六十一。特贈禮部侍郎。

  敏求家藏書三萬卷,皆略誦習,熟於朝廷典故,士大夫疑議,必就正焉。補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百四十八卷,它所著書甚多,學者多咨之。嘗建言:「河北、陝西、河東舉子,性樸茂,而辭藻不工,故登第者少。請令轉運使擇薦有行藝材武者,特官之,使人材參用,而士有可進之路。又州郡有學舍而無學官,故士輕去鄉里以求師,請置學官。」後頗施行之。族弟昌言。

  ●附錄(二)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

  春明退朝錄三卷 【 浙江巡撫採進本】 宋宋敏求撰。敏求有唐大詔令,已著錄。是書,文獻通考凡兩出其名,一入於故事,一入於雜家。今觀所記雖多述宋代典制,而雜說雜事亦錯出其間,則究為雜家類也。前有敏求自序,稱熙寧三年,予以諫議大夫奉朝請。考宋史敏求本傳,熙寧元年,以知制誥貶知絳州,即於是歲召還為諫議大夫。王安石惡呂公著,出知潁州,敏求草制忤安石,請解職,未聽。會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,敏求封還詞頭,遂以本官奉朝請。又考宋史呂公著傳,公著之罷中丞,正在熙寧三年,蓋即是時。王稱東都事略謂敏求自絳州遷右諫議大夫,後知制誥,在職六年者,誤也。其序末但稱十一月晦,蓋蒙上熙寧三年之文。然其下卷又有熙寧七年六月十三日之註,豈先為序而後成書,如程伊川春秋傳之類歟。

  春明退朝錄